iT邦幫忙

2023 iThome 鐵人賽

DAY 5
0

在敏捷軟體開發中,我想寫測試是一個被提倡的事,身為專業的軟體開發者,透過邊寫測試確保自己的程式符合預期是常見的手段。

而編寫測試在概念上,無非就是很簡單的三板斧:

  1. 假定什麼情況
  2. 在發生什麼事時
  3. 預期會怎麼樣

如果與預期不合,測試程式就會報錯,開發者就能即時發現,進而查看原因,然後針對被測試的程式去調整。套用前面提及的三本柱,測試程式就是揭露了透明性,讓開發者能快速地檢視與調適。

而我認為目標與預測也是同樣的道理,這兩者其實都讓我們有某種預期,有了預期我就能即時了解到是否偏離了。

比如說,在 Scrum 的 Sprint Planning 時,團隊都會預測在該次 Sprint 能完成什麼。當我發現離這個預測開始偏離時,那就是該檢視與調整的時候了。可能是即時檢視團隊的開發狀況有發生什麼意外、或是該待辦項目有些範疇、工作量不在當初的預期內,接著就去調整團隊的開發方式,或即時找產品負責人(Product Owner)釐清與協調。

又或是當我以每個 Task 都應在 1 小時後往下一階段移動時,那是不是在使用到超過 1 小時後,我就開意識到情況不對勁,該進行檢視與調適。可能是發現需要的技術超出自己的能力,那我可能就要向團隊成員求救;可能是我這 1 小時太多干擾,我應該調整自己的工作環境。

另外舉一個比較貼近我們的,在鐵人賽時,我總會預期每篇文章應該要以不超過 20 分鐘的時間寫完,那當我發現離時間越近時,我應該就得在我寫文章的結構、內容、篇幅做出調整。(其實學生時期的考試也滿像這樣的情境,當答題時間越接近尾聲時,我們就會調整答題策略)

所以這些預期、預測、目標,都是讓我們有了一個檢視與調適的預警線,儘管我們承諾會致力於達成,但是當發生偏離時,我們更該注重是如何調整,藉此去做出策略的調整或是協商。


上一篇
時間限制與取捨
下一篇
斥候、探路與打穿
系列文
我想找 12 歲的費曼聊聊敏捷與軟體開發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